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新港 > 综合要闻

中共中央社会工作部网站关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港方案”

来源:中共中央社会工作部      时间:2025-10-16 11:58

  湖北省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区下辖海口湖管理区、金海管理区和韦源口镇。工业园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创新探索基层治理有效路径,为新形势下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供“新港方案”。


坚持“以小见大”

海口湖管理区针对紧邻工业集聚区、就近务工村民集中等实际情况,创新探索“五小五大”治理模式激活基层治理活力,用“小支点”撬动治理大格局。

  做实“小单元”,凝聚“大合力”。建立“管理区党工委—村党总支—村党支部—湾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链,7户党员中心户就近联系服务群众,推动党组织有形有效覆盖。推行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理事会会长“三长合一”。成立工会、青年、妇女小组,聚焦权益维护、留守儿童关爱等工作,凝聚群团组织力量。

用好“小清单”,做优“大服务”。深化“点单—派单—接单—评单”服务机制,线上依托微信群、“鄂参与”等平台,线下通过入户走访、“板凳课堂”等方式,精准收集“微心愿”,组建文化文艺、理论宣讲等4支志愿服务队精准“接单”,引导群众“评单”,促进服务优化。

建管“小三园”,扮靓“大家园”。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共建,筹集45万元,发动群众500余人次,将旱厕、鸡舍改建为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三园”15个,绿化覆盖率升至85%。

运用“小积分”,撬动“大文明”。分类建立环境卫生、公益服务、家风建设三大积分项目体系,实施积分制。建立“月度评议+季度通报+年度考核”监督机制,积分榜单定期在微信群、公示栏里“双公开”。

调解“小矛盾”,护航“大平安”。打造“家门口调解圈”,整合党员、志愿者、乡贤等力量,组建专业调解队伍,分片包户,确保矛盾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建立多方联调机制,协同派出所、综治中心及专业律师力量,成功调解纠纷30余件。


坚持“三维提升”

金海管理区聚焦“空心湾”可持续发展,以“三维提升”破题,成功推动板桥湾实现从发展困境到全面振兴的华丽转身,成为环境美、乡风淳、服务优的“空心湾”振兴样板。

  推动人居环境“破茧成蝶”。创新“樟下会”议事协商平台与“五议工作法”(党小组提议、议事会建议、理事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户主会决议),商议并完成22项整治项目。建立“湾组攻坚+财政奖补”等帮扶激励机制,将环境管护纳入村规民约,推行门前三包和“示范户”评比。

推动文明素养“破陋立新”。针对婚事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通过“樟下会”收集群众意见,修订村规民约,明确规定礼金、宴席标准上限。细化六大类30项行为“文明积分制”指标,通过“户主自评+邻里互评+小组终评”核定积分,兑换生活物资。打造文化墙绘与“村规民约故事角”,成立“银发宣讲团”讲述孝道经典,创编展演情景剧《板桥湾之变》,激活本土文化活力。

推动关爱服务“破障提质”。组建“红色代办团”,线上点单接单,线下包片联户,提供代购药品、代缴费用等7项服务,覆盖全湾105户。建立“1+N”(1户党员联系3~5户留守老人)党员结对组帮扶留守老人,提供陪诊、看望、助耕等服务。构建“我代办”服务全流程监督激励闭环机制,强化质效监督与正向激励。


坚持“四聚共治”

韦源口镇针对大型还建小区治理需求,以“四聚共治”破局,系统化推进治理工作,有效提升还建小区治理水平。

  组织聚人——实施党建引领的组织重构工程。整合11家驻区单位、8家企业及社会组织,成立“街区综合党委”,建立“三张清单”(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和月度联席会议机制。按楼栋划分154个治理单元,推行楼栋长、党小组长“两长合一”,配置“两长五员一户”(楼栋长、党小组长,治安员、卫生员、调解员、宣传员、物业人员,党员中心户)织密街区治理体系。组织党员采集居民信息,绘制216户困难家庭、150名独居老人、37处公共设施短板的楼栋“民情地图”。

机制聚力——实施协同共治的机制创新工程。引入“棠梨物业”,设立五年梯度补贴过渡期,提供“基础+增值”菜单式服务,建立“四方联席会议”与评议闭环,物业费收取率显著提高。争取财政投入50万元,募集社会捐赠70万元,成立6支志愿服务队参与公共事务,全年垃圾清运及时率达98%。依托“同心亭议事会”等平台召开居民议事会23次,解决民生建议41条。引导各类组织开展“十进小区”服务,其中文明劝导队柔性治理高空抛物,投诉率降低60%;创业就业服务队开展技能培训20余场,促进32人在“家门口”就业。

服务聚效——实施靶向治理的民生提质工程。实施优居工程,修缮房屋渗漏,解决房屋质量投诉。实施优行工程,增加小区停车位,开通定制公交,解决居民出行难题。实施优闲工程,建设“一老一小”中心,改扩建休闲广场,解决居民休闲需求。实施优学工程,建设“青年之家”“周末学堂”,解决青少年学习和托管问题。实施优业工程,建设“红石榴”驿站,开展就业服务,解决居民就业问题。包联党员针对新迁入、突发意外、困难家庭、独居老人等群体进行走访,发现和解决居民需求超400余件。

文化聚心——实施情感共融的认同重塑工程。举办“棠梨文化节”等12场传统民俗活动,孵化8支居民文艺队。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中心,开展文明宣讲、志愿服务、“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实施“乡愁留存计划”,打造文化长廊展示村湾历史与家风家训,开设“银龄课堂”传技艺,组织儿童绘画美丽家园,促进“陌邻”变“睦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