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破解发展难题的总开关。
省委将今年作为“干部素质提升年”,以干部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助推湖北发展能级、发展速度、发展质效、发展后劲的整体提升。
黄石市委在《全市“干部素质提升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开展对标争先行动,明确释放“向一流学习、向先进看齐,在省内争第一、当标杆”。
近三年,新港园区工业经济和对外开放不断刷新发展新速度,诞生了不少全市“领先”“第一”,奋力扛起了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担当。这与新港园区广大干部奋发有为、锐意进取是分不开的。
今年以来,园区积极落实省委、市委“干部素质提升年”要求,在聚焦港口发展、对外开放、产业规划等重点领域邀请高校教授、企业专家等开展专题讲座基础上,园区管委会、综保区、各镇区等单位精准锁定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马鞍山综保区、浙江舟山港等5个对标单位,完成5批次实地考察,深入学习经验,紧盯“五个紧扣,五个更大力度”的发展要求,梳理短板差距、明确补短措施。
《黄石新港》微信公众号开设《对标先进找差距,比学赶超争一流》专栏,陆续刊登干部学习心得,让园区各级干部交流在“干部素质提升年”行动中对标先进的收获、学习转化的成果,进一步凝聚成以拼力五港建设建功支点的强大力量。敬请关注。
园区党工委委员、建设局党支部书记、局长
刘浩
一、学习先进地区发展经验
(一)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给我的启示:产业强、港产城融合度高、机制体制活。
一是强大的产业集群支撑。“1+3+N”产业集群格局鲜明。九江经开区形成了以新材料产业为引领,电子信息通讯和电子材料产业、智能家电产业等协同发展的“1+3+N”产业集群。这些龙头企业带动了大量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极大地增强了产业竞争力,构建起“龙头引领、配套协同”的产业生态。二是港产城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探索出以港兴产、以产促城、产城联动的发展路径,上港二期工程老码头“退城进郊”全面实施,推动港口吞吐能力持续提升;优质教育设施建成投用,“学在经开”品牌入选国家级教育实践案例;社区医院、城市书房等民生项目投入运营,实现了公共服务资源均衡布局;文创公园、文化公园等生态工程稳步推进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三是产业链延伸带动下游产业发展。九江经开区围绕主导产业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通过全链条培育,形成了“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同”的产业发展格局。四是以薪酬制改革带动干部职业化水平。推行薪酬制度改革,建立“业绩与薪酬挂钩、贡献与待遇匹配”的激励机制,将干部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晋升使用直接关联,形成了“能者上、庸者下”的干事创业氛围。五是举全市之力发展开发区。九江全市上下形成了发展开发区的强大合力,通过统筹协调各方资源,为开发区的发展集聚了丰富的能力要素,给予优惠政策支持,吸引企业投资入驻和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和技能人才创新创业。六是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灵活创新。体制机制上创新“国企主导、私企参与”的环卫保洁模式,通过市场化竞争引入专业服务企业,有效提升道路清扫效率和群众满意度。在要素保障上,九江市建立“市级统筹、园区落实”的要素保障机制,在土地指标、资金安排、人才引育等方面给予倾斜。
(二)宁波舟山港给我的启示:创国际一流标杆、港口智慧程度高、港口运营管理高效。
宁波舟山港凭借其高效的运营管理、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广泛的航线网络,成为全球货物吞吐量最大港口之一,年吞吐量达14亿吨。一是港口数字化系统建设先进。舟山港自主研发TOS系统,做到了超2500万标箱的零宕机作业,智能化升级效率提升30%,实现船公司、货代、物流企业数据互联,提升港口智能化水平。二是绿色港口与清洁能源转型。2025年上半年宁波舟山港LNG加注量突破5万吨,相当于减排2.3万吨CO₂,通过“多部门联合会审”优化审批流程,同时创新“同步作业”模式缩短LNG加注时间。三是构建多式联运与智慧物流网络。2025上半年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2104.8万标箱,依托智慧调度匹配支线与干线船舶,实现与铁路、公路、海关系统对接,达成“一单制”电子运单。四是临港产业与港产城融合。打造船舶金融、海洋装备等高附加值产业集群,港产城融合贡献超400亿年产值;五是政策创新与高效服务。通过政府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优化监管流程。宁波海关推行“节假日加班+预约服务”,保障LNG、生物燃料油加注业务全年无休,创新服务赋能港口能高效运营。六是科技创新与人才培育。2025年梅山港区自动化方案、龙门吊智能充电系统等获交通企业科技创新奖。舟山港与浙江大学共建培训基地,培养港口技术骨干。
二、对照先进查找短板
(一)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产业链不完善
产业链布局不完善,新港园区虽然也有一些主导产业布局,但缺乏像九江经开区那样的“1+3+N”产业集群格局,导致产业发展缺乏核心驱动力。现有企业上下游企业集聚度不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了市场竞争力。
(二)港产城融合程度不高
九江经开区和宁波舟山港做到了港产城高度融合,特别是九江经开区融合度更强。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我们与九江经开区和宁波舟山存在一定差距。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缺乏高水平的学校;医疗设施相对薄弱,难以满足居民和工人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文化娱乐设施不足,无法为职工和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
(三)智慧化与绿色建设相对滞后
港口及园区基础设施数字化程度还不够,港口的数字化平台比较单一,还不能支撑港口的长足发展,没有达到多部门合一;碎石加工等传统产业厂区节能改造覆盖率低,与宁波舟山港“零碳港口”标准差距显著。
(四)体制机制活力不够强劲
体制机制方面存在“三个不适应”,一是干部激励机制不适应发展需求,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二是城市管理机制不适应新形势,仍以传统管理方式为主,智慧化管理手段应用不足。三是要素保障机制不适应项目建设需要,融资渠道单一,政策性资金争取力度不够,制约了园区的发展。
三、比学赶超制定举措
(一)打造专业化产业载体,补强产业链短板
九江经开区和宁波舟山港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要聚焦主导产业实施“强链补链延链”工程,园区有弘盛铜业、宝钢公司、新港港口公司、湖北优科等龙头企业,但产业链不长,龙头效应在当地发挥不明显,未起到和TCL空调器在九江的带动效应。新港园区需制定产业链图谱和完善招商目录,精准引进关键环节企业。同时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支持企业扩能升级。要建设高能级产业平台,打造专业化产业集群载体。
(二)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强化产城功能衔接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疏港道路建设,提升黄石新港货物聚积能级。在管好用好黄石大道、新港大道、新315省道等现有疏港道路基础上,加大对道路的维护和升级改造力度,确保道路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性。加快谋划海口湖大道延伸、凤凰窠隧道、新港高速、大冶湖南岸疏港铁路等项目建设。合理规划道路运输线路,优化交通组织,减少交通拥堵,提高货物运输效率。
二是强推港口能效提升,切实做强港口对产业和城市的辐射。黄石新港以大宗商品中转业务为突破口,将其作为提升港口吞吐量增量的主要目标。在已开展的玉米、小麦等粮食中转业务基础上,充分发挥黄石新港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进一步拓展多品种、多类别的业务合作。如加强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展矿石、煤炭、钢材等大宗商品的中转业务,逐步构建多元化的大宗商品中转体系。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口三期工程、货运管廊Ⅲ线等项目,提升港口吞吐能力。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动新港开发公司春湖片区等多个商业、居住地块的开发利用,实现产城空间有机融合。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教育提质、医疗升级工程,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15分钟生活圈,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三)推进智慧绿色转型,建设现代化园区
一是推动港口智慧物流建设提升。利用新开行项目加快建设智慧码头多式联运数据中心,整合港口、航运、铁路、公路等运输环节的数据资源,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对物流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分析和处理,为物流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做强绿色产业和可持续产业。进一步强化现有优势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推动园区建材类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支持引导弘盛铜业、优科、港口、新兴管业等龙头企业更新改造,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做实绿色产业和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新港园区将能够构建起更加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积极争取政策,推动项目落地
一是在政策争取方面,要发扬“跑省进京”的精神,加强与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的沟通与汇报。深入研究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港口发展政策,以“十五五”规划修编为契机,找准黄石新港发展与政策的契合点,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二是做实华中地区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尽快落地国家储煤基地项目,全力推进华中地区铁矿石储运基地项目,把新港港口中转量做足。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快项目工作进度。建设局将全力推进“港口双集中”等24个项目按既定目标完成,建立项目推进责任制,明确职责和任务,加强对项目的跟踪和监督。
宁波舟山港和九江经开区的发展也不是一朝一夕发展起来的,有国家战略布局,更有一届届政府奋力干和有为干部的谋划。园区建设局将在党工委的领导下,持续深入贯彻落实此次考察学习精神,以“对标先进、赶超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为园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建设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