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首页
走进新港
行政区划
综合要闻
园区动态
招商引资
招商指南
落户企业
宣传视频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回应关切
咨询留言
网上调查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新港
>
园区动态
【干部素质提升年】《对标先进找差距,比学赶超争一流》专栏(七)对标一流谋跨越 创新实干勇争先
来源:园区融媒体中心 时间:2025-09-09 11:04
对标一流谋跨越 创新实干勇争先
园区财政金融局党支部书记、局长
赵前锋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赴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学习考察以及北京大学财政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所见所闻,深感震撼,深受启迪。九江经开区以“链式思维”精准发力,围绕主导产业构建全链条财政扶持体系,其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等举措,生动诠释了财政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滴灌”之道。北京则以前瞻视野构建“大财政”格局,通过财源建设专班机制、绩效管理与预算深度挂钩、灵活运用政府债券支持重点领域等手段,展现了财政作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战略支撑作用。这些鲜活实践,如一面明镜,既让我们看到了新港园区财政工作存在的差距,也为我们奋进一流指明了方向。
深刻认识到,先进地区的成功密码在于:
一是战略视野的高站位。
财政工作绝非简单的“账房先生”,而是始终自觉将财政资源配置、政策制定置于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大局中考量。
二是服务大局的精准度。
财政政策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实现精准匹配,避免“大水漫灌”,九江经开区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精准扶持便是典范。
三是改革创新的胆识魄力。
敢于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大胆探索新机制、新工具,如两地均在预算绩效管理、政府投融资模式上锐意创新。
四是系统集成的协同力。
财政与发改、税务、产业部门等紧密协同,形成政策合力,打破部门壁垒,构建了高效的“大财政”工作格局。
五是精细管理的穿透力。
预算管理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水平高,绩效理念贯穿始终,确保每一分财政资金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
反观新港园区,对标先进,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短板与不足:在服务重大战略方面,财政政策与园区“打造临港先进制造高地、建设开放创新枢纽”的核心目标衔接还不够紧密,资源配置的前瞻性和精准性有待提升;在财源建设方面,缺乏常态化、机制化财源建设专班,对重点税源企业、新兴增长点的动态监测和精准服务不足,收入结构优化面临挑战;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绩效目标的科学性、评价结果应用的刚性约束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重分配、轻管理、弱绩效”的现象尚未根本扭转;在财政工具运用方面,产业基金规模偏小、市场化运作能力偏弱,撬动社会资本效应不明显,政府债券项目储备质量和管理效能需加强;在财政管理基础方面,预算标准化、信息化支撑不足,部分领域支出标准体系尚未健全,影响了资金配置效率和政策效果评估。
基于以上学习体会和问题剖析,新港园区财政金融局将以“对标先进找差距,比学赶超争一流”的决心和行动,全力实施“五精五新”计划,推动财政工作全面提档升级:
一、聚焦“战略所需”,精准锚定服务靶心,在支持重大战略上实现新突破
(一)强化规划财力协同。
建立财政与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联动机制,围绕园区临港经济、高端制造、开放创新等核心战略,力求尽快编制《财政支持重大战略三年行动计划》,明确财政投入优先序和保障清单。
(二)打造政策集成包。
整合现有产业、科技、人才等扶持政策,借鉴九江经验,按产业链图谱设计“一链一策”财政支持包,实现从“撒胡椒面”到“精准滴灌”的转变。重点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关键环节(如核心技术攻关、首台套应用、强链补链项目),集中财力予以突破性支持。
(三)构建战时保障机制。
设立重大项目财政服务专员制度,对列入省市重点、具有全局牵引作用的项目(如重大外资项目落地、关键基础设施升级),实施“一事一议”、全周期跟踪服务,确保资金要素及时、足额、高效到位。
二、聚焦“财源所基”,精心培育增长动能,在夯实发展根基上培育新优势
(一)健全财源建设“雷达网”。
成立由财政牵头,税务、招商、经发、科技等部门参与的园区财源建设专班。运用大数据手段,建立涵盖重点税源企业、高成长性企业、招商引资在谈项目等的动态监测数据库,精准绘制“税源热力图”。
(二)狠抓财政收入保“三保”。
一抓税收收入,聚焦重点税种和税源企业,确保应收尽收、颗粒归仓。二抓非税收入,清理园区各执收单位非税收入2025年任务数和完成数;同时清理园区内派驻单位上级历年下达的非税收入任务数和完成数,并协助派驻单位积极向市级财政争取,将非税收入返还给园区,提升非税收入质量。
(三)对上“三争”增加财力。
密切关注国家、省市政策导向,围绕重大项目、民生工程、产业发展等领域,精准包装申报项目;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协调,积极争取转移支付、专项债券等资金支持,弥补地方财力缺口。
(四)盘活“三资”加快利用。
全面清查园区资产资源,摸清底数,拓宽“三变”路径、 强化财政、国资、金融联动,设计资产盘活路径,最大限度统筹有效资产,推动园区国有“三资”实现最大效益。
三、聚焦“绩效所向”,精细深化管理变革,在提升资金效益上树立新标杆
(一)筑牢预算绩效“硬约束”。
全面推进项目支出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管理全覆盖。重点领域项目事前绩效评估率达到100%;强化评价结果应用刚性,建立预算安排与绩效评价结果实质性挂钩机制,对低效无效项目坚决削减或取消预算。
(二)推动预算管理标准化。
加快健全涵盖公用经费、项目支出、政府购买服务等领域的支出标准体系。深化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应用,提升预算编制、执行、核算、决算全链条数字化、标准化水平。
(三)创新成本管控模式。
在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探索开展成本效益分析,引入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理念。选取2-3个试点领域(如园区绿化管养、信息化运维),探索竞争性配置机制,引入市场化力量降低运营成本。
四、聚焦“机制所活”,精巧创新政策工具,在放大财政效能上激发新活力
(一)做强产业基金引擎。
力争三年内将园区政府引导基金总规模提升至5亿元以上。优化基金架构,设立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产业并购等子基金群。提升基金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水平,引进高水平管理机构,完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重点考核其返投园区比例及对产业的实际带动效果。
(二)用足用好政府债券。
加强项目谋划储备,聚焦产业园区配套、智慧港口、绿色低碳等关键短板领域,做实做细前期工作,提升项目质量和成熟度。
强化三争工作,特别是争取专项债券额度,强化债券资金“借、用、管、还”全流程管理,确保资金高效安全。
(三)探索“财政+金融”工具箱。
深化“政银担企”合作,推广“园区贷”等批量担保模式。
探索设立中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
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稳妥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供应链金融等创新业务。
五、聚焦“能力所系”,精进锻造财政铁军,在夯实履职根基上展现新风貌
(一)强化政治引领与专业赋能。
坚持把讲政治摆在首位,心怀“国之大者”“区之要务”。
实施“财政干部专业素养提升工程”,定期举办“财政大讲堂”、业务技能比武、赴先进地区跟班学习,重点提升干部在政策研究、资本运作、绩效管理、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专业能力。
(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建立局领导牵头、全员参与的常态化调研机制,要求干部每年至少三分之一时间下沉到企业、项目一线,摸清实情、找准问题、提实对策。
形成“带着问题出去、形成思路回来、推动问题解决”的闭环。
(三)构建协同高效“大财政”格局。
主动加强与经发、税务、招商、自规等部门的横向协同,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数据共享、政策会商机制。
推动财政管理服务向预算单位、市场主体延伸,打造高效、透明、服务的财政形象。
(
四)筑牢廉洁自律防线。
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强化对财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
加强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打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财政文化。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千帆竞发,勇进者胜。
此次学习考察,既是一次开阔视野的“醒脑”之旅,更是一次激发斗志的“赋能”之行。
我们将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新港方案”和“财政行动”。
我们坚信,在园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以“对标一流、创新实干”的坚定决心,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过硬作风,为服务保障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