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新港 > 园区动态

【干部素质提升年】《对标先进找差距,比学赶超争一流》专栏(八)对标一流谋跨越 创新实干勇争先

来源:园区融媒体中心      时间:2025-09-11 09:26

学先进经验 补发展短板 促能级跃升

园区经济发展局党支部书记、局长 

肖  潇

 

一、聚焦科技创新“驱动力”,破解产业升级难题

九江经开区的实践充分证明,科技创新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考察中,巨石集团的智能制造基地令人震撼,其35万吨玻纤产能位居全球单个基地第三,依托数字化生产线实现效率提升30%以上;九江琥珀新材料更以13%的营收投入研发,集聚14名清北博士团队,攻克4.5微米锂电铜箔技术,打破国外垄断。九江经开区全年151家企业有研发投入12.3亿元,1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规模,印证了“创新投入—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目前新园区虽已形成港口物流、低碳冶金等主导产业,但科技创新仍是短板:传统制造业占比偏高,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足,高端研发人才较少。学习经验,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建好创新平台。积极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围绕园区临港发展需求,充分对接武汉科教资源,依托省级低碳冶金创新型产业集群,推进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共建产业研究院。依托海口湖科创岛,充分对接武汉、上海等离岸科创平台,设立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为企业和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服务。依托“新港英才计划”,加紧创新创业战略团队和高层次人才、技术型人才招引。

二是加快推动技改升级。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引导企业大力进行技改创新,推进新兴管业、宝钢、优科等园区重点企业建设智慧工厂,重点支持弘盛铜业、新港重科等龙头企业推进技术升级,推动弘盛铜业突破超高纯铜制备工艺,开发6N级高纯铜产品;引导新港重科推广富氢碳循环等低碳工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助力新兴管业开发铸管无损检测自动化设备,实现生产全流程智能化。通过龙头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增强关键技术自主可控能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转型。

三是加快高新企业培育。着力强化科技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企业的梯队培育机制,持续壮大创新主体规模。支持新港重科、秦河新材料积极创建中试平台,加快低碳冶金研究院建设步伐,逐步构建涵盖重点实验室、企业创新团队、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在内的多层次研发机构体系,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全力推动超高纯铜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弘盛黑灯工厂项目、黄石新港首台套项目建设进程,加速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落地,为园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二、抓实龙头企业“培育链”,筑牢经济增长基础

九江经开区的“二期现象”令人印象深刻:巨石集团九江有限公司经过整厂搬迁以及技术改造升级,已发展成为我国中部地区行业规模领先、全球排名第三的玻纤制造基地;生益科技投资13亿元建设二期项目,达产后将成为中部最大覆铜板基地之一。这种“存量扩能+增量提质”的模式,为黄石新港培育壮大临港产业提供了借鉴。

对照来看,园区临港产业培育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现有企业以传统物流、冶金、建材企业为主,新兴产业企业占比不足20%,对此,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推动企业“二次创业”。以龙头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链延伸为突破口,激活内生发展动力。重点推动弘盛铜业以金属铼项目为核心,建设10万吨金属铼提纯生产线,依托技术创新延伸稀有金属产业链,填补区域稀有金属提纯领域空白,带动上下游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形成“龙头引领、链条延伸、集群发展”的升级格局,激发更多企业增资扩产意愿。

二是狠抓重点项目落地见效。深入开展重点项目集中攻坚行动,紧盯31个重大项目,严格落实“三张清单”管理机制,对项目推进中涉及的选址确定、产业基金支持、能评环评办理、耕地指标协调、资源出让等问题,逐一明确责任单位和解决时限,加快推动项目前期手续办理、要素保障落实和开工建设,确保新开行项目和武重铸锻、湖北优科后端铸造生产线等重大项目按计划推进,力争更多项目早日开工入库、投产达效,为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三是加快构建产业链生态。围绕低碳冶金、绿色建材等主导产业,系统绘制涵盖核心企业、关键技术、配套环节的产业链图谱,精准引进冶炼辅料生产、高端铜加工、固废综合利用等上下游配套企业,推动形成“冶炼—加工—回收”闭环体系;重点培育生产性服务业,依托新港港口规划建设长江中游矿石资源供应链配置中心,同时推进“铁水公空管”多式联运体系升级,搭建多式联运数据共享平台,推广“一单制”物流模式,引入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专业服务机构,促进产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和整体竞争力,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生态集群。

九江之行,既是一次对标学习的“取经之旅”,更是一次加压奋进的“鞭策之行”。下一步,将把考察所得转化为工作的实际举措,推动园区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为打造“亿吨大港、千亿园区、港口新城”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