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社会发展局党委书记、局长
费国锋
一、 理念破冰,以“浙江舟山视野”重塑公共服务新认知
浙江舟山之行,首要是理念之变。其经验启示我们,公共服务绝非城市发展的“配套成本”,而是驱动港产城融合的核心竞争力和关键生产要素。
(一) “港产城人”一体共生,公共服务是融合“黏合剂”
宁波舟山港的崛起并非孤立的港口经济,而是港口、临港产业、城市功能、人才生态深度咬合的成果。童孟达总经济师剖析的“四港联动”模式,其底层逻辑是物流、商流、人才流、信息流的高效协同。这要求社会公共服务必须打破“就服务论服务”的局限,主动嵌入港产城发展大循环,成为吸引高端要素、降低综合成本、提升区域价值的关键一环。正如刘跃满部长所言“锻造过硬队伍”,首要便是破除思维定势,树立“大服务观”。
(二) “数字化改革”重塑范式,智慧服务是提质“新引擎”
冯雪皓教授阐释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港口建设思想,蕴含着鲜明的创新驱动内涵。“浙里办”的深入人心、自贸区改革的高效运转,无不彰显数字化对服务模式的重构威力。林贻泉教授在《数字化改革与优化营商环境》中系统展示的农业、医疗、教育智能应用场景,揭示了公共服务“智慧化”的广阔前景——它不仅是效率工具,更是服务公平性、可及性、精准性跃升的支点。
(三) “营商环境”深度拓展,人才服务是区域“胜负手”
陆敏老师在《人工智能时代工业园区运营与管理创新》中直指核心:“人的要素是主因、决定因素”。浙江多地“拼服务就是拼未来”的共识,已将公共服务尤其是人才服务,提升至区域竞争的战略高度。从精准的产业人才政策,到高品质的教育医疗配套,再到活力包容的社区文化,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生态”,成为浙江集聚创新资源的“强磁场”。
二、聚焦“港产城人”需求,打造新港公共服务升级版
对标浙江,立足新港园区转型升级攻坚期实际,社会公共服务提质增效需聚焦以下关键领域精准发力:
(一) 以“数字赋能”打通堵点,构建全周期智慧服务新生态
1.建设“园区服务大脑”,推动服务“一网通办、一屏统管”。借鉴“浙里办”成功模式,整合社保、医保、教育、户籍、企业政策咨询、人才申报等高频服务事项,打造新港园区专属的“一站式”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从“群众跑腿”向“数据跑路”转变,让企业和人才享受如“网购”般便捷的政务服务体验。
2.聚焦“人”的需求,打造智慧民生应用场景。一是探索建立智慧医疗服务。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探索与黄石中心医院合作,建设远程诊疗中心、智能预约挂号及健康管理平台,为服务对象提供包括远程医疗、预约诊疗、在线复诊、健康管理等智慧服务,解决园区优质医疗资源紧张问题,提升人才健康保障水平。二是探索建立智慧教育服务。与省内外的优质中小学和优秀门户网站联合,借船出海,引入优质在线教育资源,探索“园区教育云”平台,解决随迁子女教育衔接、教师专业培训、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等需求;运用大数据分析,精准规划幼儿园、中小学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三是探索开展智慧社区治理。提升智慧救助能力,建设并完善园区社会救助资源库和综合信息平台,建成一个集照护、医疗、康复、智慧养老于一体辐射全园区的医养中心,可通过数据共享比对,实现“大数据+服务”救助;推广智能安防、智慧养老、便捷生活服务(如线上报事报修、社区活动预约),提升居民生活便利度和归属感,打造宜居宜业“港口社区”样板。
3.赋能“产业”与“城市”,深化数据驱动治理。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口结构、农业收成、产业分布、河湖治理、旱汛规律、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情况等热力图,为教育、医院、农业、水利、文旅、商业网点等部门提供规划、建设、运营的科学决策依据,实现公共服务资源与港产城发展需求的动态匹配、精准投放。
(二) 以“人才优先”构筑高地,打造全要素人才服务新体系
人才是港产城融合最活跃的要素。公共服务必须紧扣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一是构建“精准化”政策服务体系。陆敏老师强调“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平台及政策”,我对陆敏老师的观点非常赞同,我们应该深入调研园区主导产业(如港口物流、高端制造、大宗商品贸易等)及未来发展方向对人才的需求层次和结构。借鉴浙江自贸区经验,制定差异化、靶向性强的人才政策包(涵盖安家补贴、租房购房优惠、子女教育保障、配偶就业协助、个税优惠等),尤其向关键技术研发人才、高技能工匠、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倾斜。二是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枢纽。在园区核心区域或企业集聚区设立实体化“人才服务中心”,整合政策咨询、项目申报、生活服务(如人才公寓申请、驾照转换、涉外服务)、社交联谊等功能,提供“管家式”服务,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营造“此心安处是新港”的氛围。三是搭建“活力型”发展赋能平台。通过产学研融合平台促进园区企业与高校、省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实习基地、联合实验室、技能培训中心,为人才提供持续学习和价值提升通道。通过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完善孵化器、加速器配套服务,提供法律、财务、市场对接等专业支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让人才在新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通过拓展人文交流载体,如:组织高品质的文化沙龙、体育赛事、技术交流会等,促进人才社群形成,增强认同感和凝聚力。
(三) 以“协同融合”优化布局,塑造高品质城市生活新空间
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与品质,直接影响城市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力与吸引力。一要强化“港-产-城”空间与服务协同规划。在园区总体规划中,将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学校、医院、文体中心、公园绿地、商业综合体)作为重要基础设施,与港口作业区、产业集聚区、居住生活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协同发展。学习宁波经验,避免产城分离导致的“潮汐通勤”与“服务真空”,打造功能混合、职住平衡的活力单元。二要尽力构建“15分钟优质生活圈”。以居民小区和产业社区为核心,合理布局满足日常需求的普惠性公共服务设施(社区食堂、便利店、社区卫生站、健身点、文化活动室等),确保步行可达,提升生活便利性与幸福感,营造“家的温度”。三要提升生态与人文服务品质。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公共服务,建设滨水绿道、口袋公园等生态休闲空间;挖掘新港人文底蕴、旅游资源,特色美食等打造城郊一日游目的地,以环春湖、海口湖为核心大力开发文化场馆、环湖步道、山地步道、水上公园等,塑造具有新港辨识度的城市文化IP,满足人才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城市软实力。
三、凝聚合力,推动公共服务从“愿景”到“实景”
实现公共服务质效跃升,需体制机制创新与多方协同保障。一是建立创新服务供给机制。探索“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多元供给模式。在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鼓励社会资本和专业机构参与运营(如托育、养老、文体场馆),政府强化标准制定与监管。借鉴浙江“民呼我为”理念,建立有效的公众(企业和居民)需求表达、反馈与参与机制。二是强化跨部门协同与数据共享。打破部门壁垒,建立由园区管委会统筹,社发、经发、规建、人社、大数据等部门高效协同的公共服务联动机制。推动政务数据、公共服务数据在安全保障前提下的有序共享共用,为精准服务提供支撑。三是建立科学评估与持续改进体系。设定公共服务质效关键指标(如服务可及性、满意度、人才吸引力、企业评价等),引入第三方评估,定期监测分析,形成“评估-反馈-优化”闭环,确保服务供给紧跟发展需求与群众期盼。
此次浙大研学,是一次深刻的“思想破茧”与“能力淬炼”。浙江经验昭示我们:一流的公共服务是点燃“港”的引擎、夯实“产”的根基、塑造“城”的品质、凝聚“人”的磁石。作为社发局主要负责人,我将把“学先进、谋融合、提能力”的研讨班核心目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拼服务就是拼未来”的紧迫感与使命感,全力推动新港园区社会公共服务向更智慧、更精准、更温暖、更协同的方向转型升级,为园区早日建成“五港”,筑牢坚实的人才根基与民生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