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首页
走进新港
行政区划
综合要闻
园区动态
招商引资
招商指南
落户企业
宣传视频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回应关切
咨询留言
网上调查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新港
>
园区动态
【干部素质提升年】《对标先进找差距,比学赶超争一流》专栏(十一)学习先进谋发展 砥砺奋进谱新篇
来源:园区融媒体中心 时间:2025-09-25 10:11
赴九江市经开区考察与宁波舟山专题研讨,是一次开拓视野、启迪思路、深受震撼的学习之旅。深入自贸实验区、港口作业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实地感受了世界第一大港的澎湃动能与港产城深度融合的蓬勃景象。所见所闻,令人振奋,催人深思。
一、先进经验
(一)九江经开区,强基固本,滚动开发 。“统一规划、分期开发、滚动发展”模式成熟,城西港区一期已基本建成,累计招商引资460亿元,落户72个项目,实现了“九通一平”和临港新城雏形。二期开发坚持规划引领、基础先行、项目带动、产业支撑、要素保障“五个坚持”,确保有序推进。“三个同步”提升效率,征地拆迁与土地报批同步、规划设计与工程建设同步、项目建设与产业招商同步,如港城大道二期等路网工程实现当年开工、当年通车,20多个产业项目实现“签约-开工-投产”闭环。国家级物流枢纽赋能,总投资20亿元的九江物流枢纽(国家级)产业园落户城西港区,集成大宗物资、集装箱供应链、零担专线、智慧信息等平台,打造“业态-功能-资源”三聚合的综合物流枢纽。
(二)宁波-舟山,制度突破,全域一体。规划共绘引领空间融合,宁波都市区构建“一主一副四片两带”空间结构,明确“甬舟主中心”(含宁波中心城、舟山花园城),以港口一体化为核心,打造长三角标志性平台。自贸区政策协同创新,探索出“一线放开、二线高效管住”监管模式;争取船舶特案免税、启运港退税等政策延伸,实现政策互享。产业协同与飞地经济,共建世界级石化基地(产品互补)、区域性海洋科教中心(科研平台共享)、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探索“资本为纽带、企业为主体”的股份合作开发模式。
九江经开区与宁波-舟山的发展实践,生动诠释了“以港促产、以产兴城”的融合发展逻辑,其宝贵经验主要体现在:一是规划引领,全域统筹“一张图”。实现规划深度协同与刚性管控。在港口功能分工、岸线利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建立了高层次的协同规划机制,确保区域“一盘棋”推进,避免了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二是产业耦合,链条延伸成功构建了依托港口优势、向高附加值两端延伸的临港现代产业体系。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前港中区后城”的空间布局。三是港城互动,功能提升。通过优化集疏运体系、发展海铁联运、优化交通组织,有效疏解港城交通矛盾;将港口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更新和旅游开发,不断提升城市文化魅力与滨海活力。实现了“港在城中、城依港兴”的良性循环。四是创新驱动,智慧赋能。广泛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提升港口运营效率和产业竞争力。宁波舟山港的智能化码头(如穿山港区自动化码头)、江海联运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极大提升了物流效率和综合服务能级。
二、关键启示
(一)聚焦规划协同,严肃规划权威性与执行力。将港产城融合置于区域发展最核心战略地位。建立更高规格、更强有力的港产城融合规划协调与推进机制,破除部门分割,确保港口、产业、城市、交通、生态等规划高度衔接、刚性落实。尤其要对港口岸线、土地等资源实施最严格的保护和最高效的配置,强化规划的约束力。
(二)聚焦特色优势,构建适配的临港产业体系。新港园区虽然难以复制宁波舟山的全产业体系,但可借鉴其“依托港口、错位发展、链条延伸”的思路。
(三)聚焦优化空间,破解交通组织堵点难题。园区港产城空间交织、交通压力显著的问题更为突出。学习宁波舟山优化集疏运体系的经验,必须下大力气系统谋划疏港交通体系。重点优化疏港公路网络及交通管理,切实缓解港区对城市交通和环境的压力。
(四)聚焦城市功能,提升服务能级与居住品质。港口和产业的发展最终要服务于人的集聚和城市繁荣。需在新的片区开发建设中,更加注重植入高品质的商务办公、商业服务、人才公寓、教育医疗、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学习宁波舟山经验,需要我们高起点规划建设集商务、居住、生态、文化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服务新城,不断提升对港口、产业人才的吸引力。
三、努力方向
作为园区自然资源与规划部门的干部,我将认真转化学习成果,立足本职,主动作为。
(一)当好规划统筹“牵头人”。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中,优先保障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核心空间需求,优化岸线、产业、城市功能布局,始终坚持规划“一张图”绘到底,“一张图”干到底。
(二)做好资源要素“保障者”。创新土地要素供给模式。探索混合用地供给、弹性年期出让、存量用地盘活等机制,精准保障临港优质产业项目和关键基础设施落地,确保集约高效利用。
(三)把好生态安全“守护关”。在项目规划选址、用地审批中,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红线。推动绿色港口、生态园区建设,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四)下好智慧赋能“先手棋”。在规划编制和管理中,积极融入智慧城市、智慧港口理念,推动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与港口、产业相关数据的共享应用,为智慧化管理决策提供支撑。
九江市的高效开发机制、宁波-舟山的制度突破与全域协同,为新港园区提供了“向海图强”的清晰路径。对新港而言,推进港产城深度融合,是突破发展瓶颈、重塑竞争优势的战略抉择。当前,新港园区正处奋进“五港建设”、拼力建功支点的关键时期,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推动学习成果转化,以规划为引领、以创新破藩篱,全力助推“五港”建设,努力将新港园区打造成为长江中游“港产城融合”新标杆,为黄石冲刺3000亿经济总量、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崛起战略支点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