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新港 > 园区动态

【干部素质提升年】《对标先进找差距,比学赶超争一流》专栏(十二)对标先进找差距 产投赋能谋新篇

来源:园区融媒体中心      时间:2025-09-26 10:29

    对标先进找差距 产投赋能谋新篇

新港产投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荣

  近期,我们先后赴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舟山等先进地区学习考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在系统思维、创新理念和执行效能上的不足。下面,我从“对标先进找差距”“聚焦突破强举措”“压实责任强保障”三方面作汇报。

一、对标先进找差距,九江与舟山发展实践的深刻启示

  从项目建设的“九江速度”到港口运营的“舟山效率”,每一个案例都蕴含着值得学习的发展逻辑,对此,我有三点感悟。
  (一)系统思维引领战略落地,凝聚高效协同合力
  九江经开区以“定下即干、干则必成”的作风创造了发展奇迹,TCL智能制造产业园146天投产,琥珀新材料20亿元投资15个月落地,各部门打破壁垒、靠前服务,形成合力。舟山“四港联动”机制同样彰显系统思维效能。通过推动“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联动,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和数据共享平台,让分散的港口功能形成“1+1>2”的协同优势,这些都启示我们要有系统思维,让我认识到对于产投公司要制定清晰的整体战略和完整的发展路径。
  (二)数字赋能驱动效率升级,抢占高质量发展赛道
  在两地学习中,“智慧港口”“数字物流”等高频词印证了一个共识,数字化已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是效率升级的核心动力。舟山“数字港口”依托“智慧港口大脑”,实现船舶调度、货物装卸全流程数字化,“港口+物流+贸易”数字平台让跨境物流时间从3天缩短到4小时,成本降低近20%。这些实践表明,数字化是通过数据优化决策、重构模式的深刻变革。对此,产投公司在公车平台、中央厨房、智慧配送等项目中要充分运用数据的作用,提升效率。
   (三)产业集群筑牢造血根基,构建持续发展引擎
  “产业强则根基稳”,两地通过聚焦优势产业、延伸链条、打造集群,构建起持续造血的经济生态。九江经开区培育电子电器、石化炼化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形成从核心零部件到终端产品的完整链条,形成“龙头引领、配套集聚”的磁场效应。舟山从“单一装卸港”转型为“港口+产业+服务”集群,实现从“物流节点”到“资源配置枢纽”的跨越。两地实践印证产业集群是持续造血的发动机,公司最终的发展还是要靠产业,只有发展产业才是长久之策。

二、聚焦突破强举措,产投公司比学赶超具体措施

  对照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我们将构建“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资本、资本促产业”闭环,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摸清家底挖潜力,推动“资源变资产”精准落地
  资源是发展的基础,第一步必须把“家底”盘清楚。一是全面开展资产清查。配合财政金融局,全面开展资产清查盘点,逐项厘清资产来源、历史沿革及当前使用状态。通过完善确权流程、推动产权办证、明确责任主体等方式,彻底解决权属界定问题,为资产盘活奠定合法基础。二是创新资产盘活模式。针对不同类型资产特点,采取“分类施策、一企一策”的方式推进盘活。对优质闲置厂房,通过“以租代购”“先租后让”等方式吸引企业入驻。对公共设施,探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模式,提高使用效率。三是强化资产规范管理。建立产城资产管理公司,实现资产登记、租赁、处置等全流程线上化管理,确保资产变动可追溯、数据可查询。完善资产价值评估机制,为资产处置、租赁定价提供科学依据,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二)链接金融拓渠道,加速“资产变资金”高效转化
  资金是发展的血液,只有让资产高效转化为资金,才能为发展注入活力。一是深化金融机构合作。建立与湖北银行、中国银行、农发行等金融机构的常态化对接机制,针对不同项目特点,定制融资方案。对棠梨湖公租房盘活项目、智慧食品配送中心、智慧物流中转仓储等项目,拓宽资产变资金渠道。二是推动重点项目落地。成立项目攻坚专班,对纳入盘活计划的项目实行“挂图作战”,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针对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如抵押物不足、手续不全等,主动协调相关部门解决,确保首批项目资金9月中旬到位。三是创新金融工具应用。学习舟山利用大数据赋能金融服务的经验,搭建“资产-资金”对接平台,整合资产信息、企业信用、项目前景等数据,为金融机构提供精准画像,提高项目申报效率。
  (三)产业赋能强根基,构建“资金变资本”造血机制
  让资金转化为资本,投向优质产业,才能形成持续造血能力。一是夯实基础产业稳盘。围绕“衣食住行”等刚性需求,打造稳定的营收盘。在校园餐配送领域,与湖北好优好餐饮深化合作,建立“中央厨房+集中配送”模式,通过规模化运营降低成本、提升品质,预计年营收可达1400万元以上。在园区及企业后勤服务方面,整合食堂、物业、人才公寓、公车系统等资源,为园区及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扩大基础业务量。二是深化基金运作提质。加强与国投基金等专业机构合作,共同设立总规模2亿元的产业投资子基金,重点投向高端装备、泛半导体、光电、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建立“基金+项目”孵化机制,在园区内设立创新孵化中心,培育一批有潜力的瞪羚企业。同时,建立基金退出机制,通过股权转让、IPO等方式实现资本增值,形成“投资-培育-退出-再投资”的良性循环。三是拓展多元发展空间。依托资本积累,延伸服务链条,培育多元增长点,比如成立文化传媒公司,承接园区及企业的重大活动策划、广告宣传等服务,提升园区品牌影响力。比如聚焦园区百亿级企业需求,布局工业供应链上下游服务。比如针对工会福利、食堂供应等场景,打造海口湖羊肚菌等农产品基地,发展特色农业供应链,覆盖园区及企业工会、餐饮、食堂等需求。比如发展特色文旅项目,竹溪洲村依托湖域资源打造垂钓休闲基地,经天村深挖乡土文化底蕴,同步整合金海白茶等特色农产品资源,融合康养体验与乡村研学,多元化培育产业,扩大资金促产业规模。

三、压实责任强保障,确保发展路径走深走实

  落实是实现发展路径的唯一通道,唯有狠抓落实,方能把规划落到具体实事上。一是健全责任体系。构建“定目标、定奖惩、定机制”工作框架,明确董事长抓项目、总经理抓执行、分管领导抓攻坚的责任链条,严格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考核”制度,确保任务层层落实。二是强化团队支撑。聚焦核心任务成立资产运营、产业投资、后勤保障等专业团队,细化分工、责任到人,推动各项工作逐项落地见效。三是严守风险底线。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体系,对资金流向、项目收益、债务规模等关键指标开展动态监测,严防经营风险,为公司稳健发展筑牢根基。
  下一步,我们将把先进经验转化为行动,以系统思维谋全局、数字技术提效率、产业集群强根基,推动发展路径走深走实,为园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