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先进建功支点谋发展 凝心聚力奋发有为勇争先
金海管理区党委书记
白健
带着对标先进、问道取经的强烈渴望,我带队奔赴安吉县考察学习,后又参加黄石市港产城融合发展研讨班问道舟山。两地的对标学习侧重点不同,但是所带来的启发同样震撼着我。
一、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
(一)浙江安吉的“共富密码”。在安吉的考察学习中,见证了从“一村突破”到“全域共兴”的系统性变革,为金海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样本。一是干部素质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要有敢想敢干的精气神、有雷厉风行的执行力和有善作善成的硬本领。安吉县干部以“两山”理论为指引,将“敢想敢干、争创一流”的精气神转化为打造“全国标杆”的实践动力。如,余村党员干部凭借这一精神率先拆除污染企业、开拓生态旅游,驱动村庄从“矿山村”蜕变为“全国文明村”,彰显了精神引领发展的核心作用。二是模式创新是突破的关键。如,黄杜村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白茶种植、加工、旅游三产融合,户均年增收8万元。三是技术与品牌双轮驱动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溪龙乡作为“中国白茶第一乡”和安吉白茶核心产区,通过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构建起产业核心竞争力。全乡2.2万亩高标准茶园实现年产量600余吨,总产值突破8.39亿元,形成显著产业优势。
(二)向海图强的“舟山启示”。在舟山研学过程中,我们见证了港口与城市共生共荣的生动样本。宁波舟山港的崛起证明:港口不仅是物流枢纽,更是产业引擎与城市动脉。其海、陆、空、信息港“四港联动”的模式依托智慧物流云平台将多式联运效率提升了30%以上,实现了港口、货主、货代等多方合作共赢,让我们看到“港通天下、城以港兴”的壮阔格局。而东海实验室等科创平台在海洋智能感知技术等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更推动海洋经济向“智慧深蓝”跃迁。让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政府与浙大的“1651”市校合作计划——以浙大舟山校区(海洋学院)为桥头堡,将学术力转化为产业力,这正是我们亟须的“产学研用”生态模式。以上这些都让我深刻体会到,港产城融合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资源要素的深度耦合、功能体系的有机嵌套。从初期港口作为运输节点的单一功能,到中期临港产业集群的形成,再到后期城市功能与港产体系的全面融合,每个阶段都需要精准化的战略定位与系统的制度设计。
新港园区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正在加快打造长江中游多式联运重要节点和大宗商品储运基地、武汉都市圈东向开放桥头堡、黄石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对标浙江安吉余村等地及宁波舟山港,我们仍亟须在提升服务项目引育落地能力、提升对上争取谋划能力和产生实际效能能力、提升文旅融合发展能力、跃升园区产业能级规模等方面持续发力。对于如何做好新港实践,有以下3点想法:一是抢抓政策窗口期,加大对上争取力度,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全力打造全国一流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同时,抓实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努力引进更多亿级项目,持续壮大临港产业。二是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持续推进国有“三资”分散变集中、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形成稳定的投入产出机制。三是推进茶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四季产品体系,开发春赏花、夏避暑、秋研学、冬养生的产品矩阵。营造体验场景,建设茶主题民宿聚落,引入专业运营公司,打造“茶宿+茶宴+茶疗”综合体。大力支持金海女儿山以4A级景区标准对茶山旅游公路等服务类设施提档升级并建好游客中心、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在2026年底前完成金海女儿山3A级景区通过验收。充分发挥毗邻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咸宁及江西九江的区位优势(车程1.5小时内),推出“周末微度假”主题线路,打造“武鄂黄黄都市圈及赣皖湘等长江中游城市群后花园”品牌。
金海管理区将认真学习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在产业规划、业态融合、供应链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成效,持续锚定“加快建成全市乡村振兴样板区和鄂东南最大白茶生产示范基地”的发展定位,围绕“生态、发展、民生、宜游、稳定”五个方面,聚力建设“绿色金海、活力金海、幸福金海、美丽金海、和谐金海”,为新港园区加快打造黄石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贡献应有力量。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聚力建设绿色金海。宁波港产城贸融合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城市形态因港口而优,港口因城市而强。但是港口绿色发展滞后,如存在船舶环境污染,矿石、煤等粉尘污染等,严重制约宁波滨海大都市品位形象提升。这也给我们做好生态环保工作提供了启示。要结合管理区实际加强辖区女儿山等重点区域维护管理,保护森林资源和白茶种植面积。加强大冶湖岸线及相关湖泊水域治理,严控边坡种植和围湖养殖等行为,维护辖区水域环境。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大力推进“清洁家园”行动,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二是坚持产业引领,聚力建设活力金海。宁波围绕361产业集群打造了10条标志性产业链条,围绕智能制造、新材料、数据要素等产业,加快布局产业链集群,为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金海管理区要坚持以白茶产业为主导,充分发挥独有优势,以金海女儿山白茶核心产区为支点,不断扩大白茶种植规模,进行精耕细作,打造精品茶园、精品茶。整合要素资源,大力支持金海农发公司发展,探索发酵红茶、多季茶发展路径,不断提升金海茶产业链核心竞争力。擦亮叫响金海乡土特色品牌,有序扩大金海特色农业发展规模,做优做精特色农业。盘活利用辖区闲置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三是坚持民生为本,聚力建设幸福金海。要加快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乡村治理工作体系,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认真实施民生工程,保持教育、医疗及兜底保障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四是坚持茶旅融合,聚力建设美丽金海。要结合管理区实际,紧盯工作目标,打造黄阳一级公路沿线乡村振兴示范带,大力发展茶业新质生产力,巩固发展女儿山茶园游、金海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支持竹林村吉尔康蜜桃园、西山村露营垂钓基地、隆丰古钱币文创馆、西山村绘画写生研学基地、径源村天天果园采摘基地提档升级等系列项目,不断丰富文旅休闲业态。
五是坚持文化铸魂,聚力建设和谐金海。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左家铺村红军高级指战员黄家高先烈事迹,争取上级资金,谋划建设黄家高红色纪念馆。此外,积极谋划七约山矿务局工矿遗址文化综合开发。
金海管理区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园区党工委的工作部署,聚焦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重点任务,紧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作风,努力推动金海管理区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交出一份让园区党工委放心、让群众满意的答卷。